伟德网站官方

高俊涛:红色革命创新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信息来源: 网站管理 发布日期:2011-09-23

    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革命老区,重温那段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缅怀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惊叹他们在生活极其艰难、环境极其恶劣、战斗极其残酷的情势下创造出的伟大奇迹,深深地为他们不畏艰险、不折不挠、前赴后继、忘我奋斗的革命创新精神所折服。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史,就是一部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伟大创新史。没有革命的创新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亦前所未有,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等待我们攻坚克难。学习弘扬红色革命创新精神,对于我们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和鞭策意义。

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激发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红色革命史,我们深切体会到,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千难万苦和生死考验而不退缩,之所以具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壮志情怀,之所以“一种斗争形式失败了,无数种斗争形式”又雨后春笋般地萌发出来……正是因为他们怀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激发着他们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不断丰富完善新的革命理论,不断总结创造新的斗争形式,推动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当前,我们少数同志理想信念淡化,追求现实平庸,创新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尤其革命意志薄弱,稍遇挫折,即灰心丧气,甚至避实就虚,致使创新流于形式,难有作为。学习弘扬红色革命创新精神,首要的是要像革命前辈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始终坚定革命理想不动摇,坚持必胜信心不放弃,以此激发强大精神动力,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推进工作创新发展。

    自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学习。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才有理想信念上的坚定和自信。当前尤其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拓宽理论视野,提高政策水平,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政治坚定;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辩证地分析看待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提高在复杂多变情势下驾驭创新发展的能力,增强必胜信心和信念。总之,要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引导工作创新,做到矛盾面前不等靠,困难面前不悲观,挫折面前不放弃,以实际行动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自觉克服思想上的懒散、保守情绪。要树立“主动创新,有所作为”的理念,主动加强对创新知识的学习和创新领域的研究,善于运用新事物激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力,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斗志;要坚持把参观见学、岗位锻炼、经验交流等作为拓展创新视野、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在鲜活的创新实践中锤炼创新的能力和意志;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盯发展的最新动向,增强创新发展的时代感和紧迫感,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主动适应发展需要,推动工作创新健康发展。

    尤其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成功之本、成事之基、成才之道,是一切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关键。要自觉继承老一辈革命家忠诚党的事业、把党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品格,培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奋发有为的良好品质;始终秉持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彼岸不罢休”的精神气概和革命情怀,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生机勃勃的创新中去;同时,更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共产党员。

二、秉持超人的胆识和勇气,积极引领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在漫长的红色革命进程中,行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保持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气,不断探索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赋予革命斗争的新形式、新内容、新手段,尤其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更是以超人的胆识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在国际上无先例、国内教条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石。

    反观我们少数同志工作创新中开拓性不强,闯劲不足,面对棘手矛盾和问题畏手畏脚,心理负担过重,尤其在热点、敏感、难点问题的破题发展上,更显胆识和勇气不足,许多问题因未能“临门一脚”,而错失良机,与成功失之交臂。当前,我国所从事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崭新事业,本身就蕴藏着各种困难、风险、挫折甚至失败。学习弘扬红色革命创新精神,就要像革命前辈那样始终秉持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所肩负的工作无比负责的精神,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审时度势,果敢而为,积极引领工作创新发展。

    勇于突破自我。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要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有胆识、有勇气、有胸怀革新自己的小思想、小利益、小算盘,克服自身狭隘思想的束缚,从小我走向大我,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创新,使自己成为创新的坚定主体;要下大力气提高创新能力,尤其要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新本领上下真功、使长劲、求实效,通过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创新能力,增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底气。

    敢于超越前人发展的规律是新事物不断挑战、超越旧事物。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老一辈人的共同努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问题和矛盾又随之涌现,这就需要我们要以超人的胆识和勇气继续推进事业新的发展。正如胡总书记在大庆油田考察工作时提出的,“弘扬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精神,瞄准更高目标,攻克更多难关”。我们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就要勇于超越前人和现状,勇于探索和突破,勇于扬弃和变革,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善于开拓实践一切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中,要靠实践创新来推动。要继承发扬革命前辈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实践的光荣传统,把推动实践发展作为一切创新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尤其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不惧失败,勇往直前,在实践创新中总结新经验,积累成功因素;要始终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创新成败,敢于承担创新的责任和后果,做到任何时候都胜不骄、败不馁,在伟大的实践创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确保工作创新发展的科学推进

    红色革命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就会走弯路、受损失。中央苏区“前四次反围剿”,坚持知己知彼,实事求是,制定创新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反围剿的全面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干扰下,实施了不切实际的战略战术,结果导致反围剿的全面失败,被迫转移长征。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反对不调查研究、闭着眼睛说瞎话的教条主义做法。他告诫党员干部,必须对遇到的每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办法。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创新的基石,是创新取得成功的金钥匙。我们实际工作中也有少数同志对创新发展的认识不足,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工作作风浮飘,华而不实,甚至脱离具体实际,过于求新、求快、求全、求大,盲目上阵,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换来的不是创新成果而是惨痛的教训。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和总结,才能掌握规律,最终驾驭规律,确保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学习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就要像革命老一辈那样尊重革命斗争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科学推进工作创新。

    首先在思想方法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不是凭空臆测,不是合理想象,更不是想当然、拍脑门,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需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基础上的,这样的创新才有生命力。要学习和弘扬革命前辈“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在各项事业创新过程中,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掌握并严格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各项工作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立足于世情、国情的变化,立足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实现通过创新推动发展繁荣的目标。

    其次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研究新情况、探求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对策的重要手段。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工作创新。学习和弘扬红色革命创新精神,就要重视调查研究,坚决反对不顾国情、世情实际,一味贪新图快的盲动主义,坚决纠正和克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错误做法。要积极倡导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地考察的优良传统,切实掌握一线工作的真实情况,通过理性思考、去伪存真、综合分析,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重点症结,用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为工作创新、兴善除弊打下良好的基础。

    胡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牢记胡总书记的指示,认真学习弘扬红色革命创新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开拓进取,顽强拼搏,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供稿:高俊涛  编辑:正贵)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韦德体彩官网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         010-58519609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