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舞台美术--一、京剧服饰
信息来源: 1
发布日期:2008-07-10
京剧服装的类型化
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服装是为表演创造角色外部造型,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者,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自己首先遇到的是多方面对它的制约,要想在艺术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承认这种客观上对自己制约的因素。
京剧服装在创作规律上,目前除去在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创作中可以去发挥一个设计者的构思完成一个剧目的创造之外,大都局限于维持程式,维持原有的衣箱制,进行局部的革新。实质上,当前京剧服装在传统剧目演出中,主要人物是为演员塑造不同类型人物的外部装扮,为此京剧服装本身就受到剧中人物的表演程式的制约去装扮演员,表演程式势必成为服装类型化的主要依据,进而形成了一整套衣箱制,这种衣箱制是在老艺术家长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造就了目前每个人物的固定装素,这种装束的确立又是经过观众长期与京剧表演的磨合,达到了观众可以接收而京剧表演本身又习惯了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在处理京剧表演中的各类不同人物已成为规律。这种规律使京剧服装在处理各类人物中产生了独有的特点和作用。类型化的形成、衣箱制的确立,在客观上迎合了表演程式化需要,同时巩固了表演程式化和服装的衣箱制以及服装类型化。
京剧服装与京剧表演一样,表演为一出完整剧目和处理各类人物,它可以分为多种行当,而且通过各自的行当动作、唱念、翻打等手段去塑造人物,那京剧服装也不例外的为自己能塑造不同人物,也分门别类的划分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专业行当,它们各自又有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具体使命,作为一门专业,作为为演员创造完整人物,试看服装衣箱制,类型化在京剧艺术中的特点:
1. 京剧服装既然是类型化,它在处理不同类型人物时,从不考虑季节变化,都按常规类型去装扮。
2. 京剧服装在样式品种方面,总计不过四五十种,但它要塑造上至上古,下至明清诸多朝代、诸多历史故事和成千的人物,要依靠四五十种样式服装去概括中国历史全貌,这又体现京剧服装另一大特点--不分朝代。
3. 京剧服装在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在色彩、纹样处理上,也只依据衣箱制种的上五色、下五色去完成富丽堂皇的场面和贫困交加的境地种的人物身份和他们心绪。 综上京剧服装在装扮上的特点,就能清楚的看到京剧演出中的服装类型化的作用。
京剧服装行当的划分及作用
1. 大衣: 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从技术职能来 讲是管、拌、扎、勒,所谓的服装的管理保养,在演出中负责演员的服侍的装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强技能操作以及服饰的名称识别和塑造不同人物着装类型,为此服装的分行对表演起到了保证作用,为艺术的完整,达到预期效果,发挥着集体的智慧和才能,大衣行当在技艺处理上有其自己的范围和特点。(1) 范围及作用: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
大衣类中各种服装名称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围,如:表现宫廷帝王将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员则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属于朝服及礼服。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刘秀、《金水桥》中的唐太宗等。身为亲王的有《辕门斩子》中的赵德芳,身为大将的廉颇,官居首相的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为朝中大臣,在面见皇上时必须穿蟒。另在各历史时期被朝廷称之“盗贼”、“草寇”和敢与朝廷分庭抗礼者,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敢穿着蟒服或自称皇帝或占山为王。如:晁盖、宋江等。
表现地方官员的知府、知县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词"相府门前七品官",也说明相当与这种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玉堂春》中的潘必正、刘秉义等。
表现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之时常用服装有:帔,开氅,褶子。如:《上天台》中的刘秀,《斩黄袍》的赵匡胤则穿帔。《碧波潭》中的金宠,《文昭关》中的东皋公,《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也穿帔。又如《锁五龙》中的唐王,《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均穿开氅。
冠帽盔巾
京剧的后台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包箱、梳头桌等各司其职。盔头箱,即负责演员头上所戴的冠、帽、盔、巾和髯口、耳毛、鬓发等。
冠,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后妃所戴的凤冠,皇子或少年中显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
帽,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穷苦人所戴的毡帽。有官僚所戴的纱帽(亦有忠纱、奸纱、圆纱、相纱之分),也有鞑帽、侯帽、僧帽、皂隶帽、罗帽。罗帽为家院(佣人)和武戏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软罗帽和带绒球的硬罗帽之分,太监所戴的称太监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称蛐蛐帽;
盔,有元帅所戴的帅盔,及赵云所戴的夫子盔,马超所戴的倒缨盔,项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宠所戴的扎巾盔,典韦所戴的虎头盔,孙悟空所戴的钻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军专用的中军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巾,多为便帽,如陈伯愚所戴的员外巾,赵高所戴的相巾,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陈宫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许仙专用的许仙巾,林冲所戴的将巾,唯有关羽所戴的夫子巾,黄忠、窦尔敦、史文恭所打的扎巾可在官场中使用。
除以上四种外,还有观音菩萨所戴的观音兜,诸葛亮(借风)所戴的九龙箍,鲁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云所戴的叫垛子头,乔玄所戴的相貂,杨继业所戴的金大蹬,铫期所戴的金貂,杨洪所戴的沙锅浅,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渔婆罩等,也属冠帽盔巾四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还可以随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异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飘带,绸条,面牌,茨菰叶,铲头等。(和宝堂供稿)
十蟒十靠
我们常看到舞台上的帝王将相身穿各种颜色的盔甲和袍服,花花绿绿的,其实,这些盔甲和袍服的颜色在穿戴时都有一定的规范。以将军的盔甲和官员的蟒袍来说,则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即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即紫、蓝、粉、湖蓝、古铜或秋香色,合称十蟒十靠。
蟒袍中的黄蟒又分杏黄和明黄,明黄色蟒为皇帝、皇后专用,但皇帝的蟒袍绣龙,皇后的蟒袍绣凤,大臣、将帅、亲王的蟒袍绣蟒。所谓龙者,五爪为龙,张口吐珠,以示惟我独尊;四爪为蟒,闭口,以示尊上与臣服。除明黄色蟒外,其他颜色的蟒袍也是宁穿破,不穿错。如三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因其以忠义名闻天下,勾红色脸谱,配穿绿蟒绿靠;张飞性格刚烈卤莽而勾黑脸,配穿黑蟒黑靠;赵云正直儒雅、英武善战,俊扮,穿白蟒白靠;黄忠老当益壮,又因其姓黄,配穿杏黄色蟒、靠;马超与赵云相同,都是俊扮,都穿白蟒白靠,但二人在剧中没有同时出现的机会,所以不存在靠色的问题。刘备因是皇叔,为表示庄重和尊贵,穿大红蟒。可见穿白蟒的多为年轻英俊的正面人物,如周瑜、陆文龙、岳飞、杨延昭;戴白髯的铫期也可以穿白蟒;穿粉红蟒多为风流倜傥的少年公子,如吕布、王金龙等人所穿。如果台上同时出现八员大将或四位大臣,除特定人物以外,其他人物可差开颜色来穿。如曹操的"曹八将",除夏侯敦穿蓝靠,曹洪穿红靠,典韦穿杏黄色靠,许楮、夏侯渊穿黑色靠,徐晃穿绿色靠,张辽俊扮穿白靠之外,其他将军以不穿与以上各将相同颜色的蟒靠为原则进行调配穿戴即可。另外,如年高望重的人穿香色或古铜色蟒,威武勇猛的人穿蓝色蟒、靠。勾画红色或绿色脸谱的人穿绿色蟒、靠。当然,由于黑、白两色蟒、靠的使用率比较高,一般剧团在按上五色和下五色购置十蟒十靠时,黑白两色都要双份才能满足演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