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网站官方
菊苑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  / 菊苑风采

【《西安事变》笔谈】现代京剧在新世纪该怎么办?——从《西安事变》谈起

信息来源: 网站管理 发布日期:2015-11-18

   10月12日到15日,由孟冰编剧、娄迺鸣导演,于魁智等出演的现代京剧《西安事变》在梅兰芳大剧院连演4场。在这四场中,可谓场场爆满,掌声雷动,一部同时具备现代京剧和“主旋律”题材这双重元素的文艺作品居然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反响,这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中都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不同于以样板戏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年代的文艺生产机制,《西安事变》剧组直到8月12日才建组,整部作品的创作和演出都是在极高工作强度下完成的,这就更使得以《西安事变》为代表的现代京剧在新世纪的命运,再次成为了时代的焦点。

   的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审美呈现的京剧艺术,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具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京剧艺术自身的特殊性,也使其具有太多适应“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类型和模式;只不过这一切依然不能解释为什么现代京剧《西安事变》受到了如此大的欢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京剧《西安事变》“意外”走红,或者说现代京剧在当下应该如何审时度势地完成不断的自我调整,这些都构成了直面现代京剧在新世纪走向的核心环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舞台艺术进行了全行业的“戏曲改革”,根据国情将不同门类的传统舞台艺术形式系统地进行了现代性转化,并推出了以十个“样板戏”为代表的具有世界艺术史意义的精品佳作,现代京剧就是其中的翘楚。然而,由于“文革”等政治性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京剧都几乎从主流公共文化生活中消失,也再未出现能和“样板戏”比肩的艺术作品。尽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在新世纪以来以昆曲为代表的地方性戏剧日渐火热的同时,现代京剧却不断地被冷落。因此,今天的现代京剧《西安事变》的门庭若市,就更值得我关注,在新世纪,在文化产业已经被作为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来扶持的宏观大环境下,其背后的问题和规律、困境和出路,都是我们今天讨论现代京剧在新世纪命运的关键维度和出发点。

   毋庸讳言,今日之现代京剧的审美接受主体或消费主体,集中在“70后”年龄段之前,“80后”、“90后”对于现代京剧并没有特殊的偏好,也就是说,现代京剧有着稳定区间的受众。而且,这一群体由于地域或历史等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经受过欣赏、表演京剧的审美甚至身体训练,所以大多能够比较深地体会和领略出优秀作品中的京剧的本体性审美特征。特别是现代京剧,经过系统的“戏曲改革”后,由于综合了电影、话剧、歌剧、交响乐、现代舞蹈、美术等各西方艺术门类的优点和长处,并汲取了其他地方戏剧种的百家之长,所以在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也具有着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最大程度的减缓了传统文化艺术曲高和寡的精英倾向,照顾了更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群体的平均审美欣赏水平。何况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舞台艺术的技术支持更是有着前所未有的回旋余地,现代京剧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理应有着更为丰富的表意空间,尽管现有的娱乐文化形态的迭代速度在前所未有的加快,但这并不能掩盖现代京剧创作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惨淡现实。现代京剧《西安事变》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现代京剧在调用了各种技术手段后,也能在舞台上呈现出“大片”式的视觉效果,这是尽可能扩大现代京剧审美接受或消费群体的一个重要前提。而现代京剧《西安事变》的问题也在于,尽管在“声”“光”“电”的视觉呈现上,现代京剧开始跟上了这个时代舞台艺术的节奏,但如何协调好作为综合性艺术形态的各门类艺术要素的比例和平衡,是新世纪摆在现代京剧面前的突出难题。中国式的传统文化艺术,最讲究以虚带实,通过虚实结合来细腻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为了配合舞台的“声”“光”“电”效果,过多的话剧式对话反而削弱了京剧的本体性审美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主旋律的有效表达。而且在章节结构的选择上,电影式的结构也多多少少地制约了唱段的完整性,这同样阻碍了京剧艺术本身魅力的展现。

   尽管以上的问题瑕不掩瑜,然而充分总结现代京剧《西安事变》的得与失,对于新世纪的现代京剧有着承前启后的理论和现实的多重意义。20世纪的“戏剧改革”在新世纪并没有终结,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20世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今天依然在困扰着新世纪的我们。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有效地实现现代性转化,如何适应新世纪不同层次的,更为复杂的审美需求,依然是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机械地回到所谓的实则是想象性的“传统”,那只是艺术上的天真,而且这一核心症结也始终以艺术的方式在不断地在历史深处提示着我们它的存在。现代京剧《西安事变》的最大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不完美,恰恰就在于它的种种瑕疵,恰恰就在于它文本内外的开放性。现代京剧在新世纪究竟该怎么办?或者说,到底谁能接过新世纪“戏曲改革”的接力棒?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历尽了20世纪的人世浮沉后,应该平心静气地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命题。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 孙佳山)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韦德体彩官网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         010-58519609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