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 / 菊苑风采
信息来源:
10月中旬,由伟德网站官方创排的大型现代京剧《西安事变》在长安大剧院进行首轮演出,这台戏汇集了于魁智、李胜素和朱强等当前京剧界著名演员,可谓名家荟萃,异彩纷呈。
戏曲讲述的是西安事变从酝酿到发动直至解决的这段重大历史,选取了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作为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一致抗日的这支力量的代表,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将领杨虎城作为广大爱国军士代表和以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代表的执意剿共,破坏抗日的危害民族生存的一支力量。故事不仅展现了这三支力量在先“攘外”还是先“安内”这一重大问题上的斗争与妥协,更展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在事关民族生死的紧要关头做出的重要抉择。
大幕未启,一段激动人心的音乐想起,似乎瞬间把整个剧场的氛围带入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大幕一开,果然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是红军与张学良东北军109师的战争,结果如历史所载,红军全歼来犯的敌军。在表演上,演员们通过结成档子,穿梭、翻腾在草丛砌末间,直至两军相遇,以挥舞刀枪的实和炮火声的虚展现双方的恶战。整个过程舞台调度紧张有序,全然不显杂乱,可谓是一场精彩的现代武戏。
剧中还有几段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第一场,蒋介石下令张学良对请愿学生采取严厉措施的时候,学生们从民族存亡的大义出发,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上街请愿,在守卫军威胁再往前就开枪,还鸣枪示警的情况下仍然一往无前,直接和张学良对峙于阵地之前。学生们口口声声质问张学良为何不打回东北,为什么镇压学生的时候,视死如归,甚至直接喊出“对准我的胸膛开枪”的壮语。其间张学良的几段唱,将张学良对学生的态度由同情到支持展现的十分明显,逐步展现出张学良内心世界里的良知和民族责任感,这份责任感也为之后张学良发动兵谏甚至最后跟随蒋介石赴宁承担责任埋下伏笔。然而这一场最感动我的却不是这一通唱,而是最后穿插的一段当时盛行的《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常常同龄人的行为更容易引起彼此共鸣,因此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七十年前的青年学生这份“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民族责任感不免产生由衷的敬佩。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密谋发动兵谏,这段双方刚开始由于对对方的态度不太明确,互相试探也颇为有趣,直至最后双方下定决心共同发动兵谏。然后二人发动兵谏将蒋介石扣押了起来,编剧在此还不忘对蒋介石逃跑时跑掉鞋子、丢失假牙、不吃饭和下层士兵调笑的事情拿出来调侃一番,试图想改变一下舞台上一直以来的紧张气氛。张学良苦苦劝蒋介石接受“八项主张”,但是蒋介石此时态度强硬,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二人就邀请周恩来赶赴西安共同解决这件事情。
紧接着的《酒会》一场前半部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风雪之夜的西安,受命来解决问题的周恩来凭栏沉思,唱到“北风吼,刺骨寒,长夜漫漫”,这几句不仅曲调优美,也十分贴近周恩来此时的心理,蒋介石被张、杨二帅扣押,各方力量各打各的算盘,共产党人如何做到“顾大局”,不破坏各方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摆在周恩来眼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周恩来此时一边踱步一边唱,直至走到楼下庭院中,不顾漫天风雪的寒冷。戏曲正是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周恩来此时沉浸在了自己的思考中和他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审慎态度。但是个人以为既然是通过唱这种方式表现人物内心,背景音乐应该降低声音并且采取舒缓一点的曲段甚至是直接去掉,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索和斗争,而剧中这个地方的配乐显得有些聒噪,对唱来说是一种干扰,也不符合周恩来此时的状态。接下来的这出的后半部分是一场答记者问,面对社会各界提出的刁钻问题,周恩来展现了个人的机智与高超的辩才。但是里面的像“共产党人是否共产共妻等”问题的设置却破坏了前面半场所经营的周恩来稳重而又审慎的形象,使这一人物形象流于轻浮,显得有些前后风格不够统一。
“酒会”之后,蒋介石在宋美龄的再三劝说下同意与周恩来接触,周恩来刚见蒋介石,一句这些年是从蒋介石的从刀下滚过来颇为精彩,这句半玩笑的话既缓解了紧张、尴尬的气氛,又将共产党近年的遭遇表达得充分有趣。当蒋介石答应认真考虑“八项主张”之后,又提到自己培养的黄埔军校优秀学生为何都跑去共产党一边的问题时,周恩来“国共合作,他们都是你的部下,听你调遣”的回答可谓睿智有加,这个回答既能避免通过对比国共两党贬低对方,进而激化双方刚刚才缓和的矛盾,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
在劝说蒋介石成功之后,周恩来还有一个工作就是劝说张学良和杨虎城,尤其是杨虎城放弃杀掉蒋介石的念头。因为杨虎城一直担心被报复,所以一直都坚持杀蒋介石。周恩来通过“杀,法理何在?”“养不养?如何养?”一系列对杨虎城诘问,令杨虎城除了说“不能放”之外无所应答,几近语塞。最后周恩来推窗望月,唱出“今夜晚,月光明,古城宁静。陡然间,天边外,闪过流星……”一段,表现了共产党人宽广的胸襟,进而感染杨虎城,令其放弃了杀蒋介石的念头。但是这里有个地方处理不好的就是周恩来推开窗户之后,一道比较强烈的黄色的光直接照到窗户上,而不是透过窗户照射到地上,给人怪异之感。
最后一场,张学良自愿跟随蒋介石赴宁请罪,登机之前,宋美龄一再嘱咐蒋介石不要忘记自己的承诺,善待张学良,联系前面她劝说蒋介石和周恩来见面的一段,虽说宋美龄明显是为蒋介石好,但剧中的处理方法总给人一种他们夫妻不和,政见不一的错觉。之后追赶上来的杨虎城劝说张学良留下,张学良执意进京请罪,没等周恩来赶到就离开了,体现了张学良的担当和勇气。尾声讲述的则是张学良被判决之后的感慨,与此同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顺利建立,全面抗战的局面也得以形成。
纵观全剧,感觉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在剧中处理不够妥当。这就是对蒋介石这个人物的塑造,蒋介石可以说是露面很多,戏份很少,而且存在某些地方矛盾、不统一的现象。比如蒋介石在要求镇压学生请愿活动和最后在反驳宋美龄对他的规劝的时候,显得武断刚毅甚至是有些暴戾,全然不同于被抓之后的畏畏缩缩的形象,兵谏逃跑之时可能仓促,但是安定之后这样处理则不符合一个国家元首、国民党总裁应有的作风。另外,蒋介石也不像周恩来一样有很多唱段,这样的话,蒋介石的内心世界,以及以其为代表的这一支力量的想法就没有得到充分开掘和展现,造成的后果就是共产党这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选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这一决议的重要性得不到充分展现。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只有充分展示各种力量,尤其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当时中国官方的这支力量的复杂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才会更显得共产党人在民族生死关头,从民族大义出发,摒弃党派斗争,选择释放蒋介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虽然整台戏周恩来安排了很多戏分,但是给人的感觉是西安事变时共产党一手策划、解决的,然而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或者说是给人一种这些都是历史必然性的铁律下的一种应激反应的错觉,而这样却不能显示共产党做出的这一抉择的弥足珍贵。
总体而言,整台戏最大的优点就是大段的唱词和恰当的配乐,这使得整台戏非常耐看,有不少唱段非常精彩,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作为一台新编排的京剧,能达到如此高度已属不易,然而这台戏能否成为一部经典,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和不断地打磨。
(作者:梅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