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网站官方
菊苑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  / 菊苑风采

【《西安事变》笔谈】山雨欲来风满楼——《西安事变》观剧小记

信息来源: 网站管理 发布日期:2015-11-2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迎接“西安事变”80周年,伟德网站官方将“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了戏曲舞台,为了创排好这一历史题材,伟德网站官方拿出了全一线的阵容:于魁智、朱强、李胜素等名角的登场,编剧孟冰的跨界加入,使得《西安事变》倍受戏迷期待。

   京剧《西安事变》故事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少将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对于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以此为题材的各式影视、戏剧艺术创作屡见不鲜,而搬上京剧的舞台,还是头一回。

   观剧伊始,舞台幕布背景为一副黑云压城的墨色图,西安古城的剪影在浓雾中显得及其沉重,一幅画带来的紧张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令人不自觉入了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十二月。该剧共七场分别为“追劝”、“谋划”、“惊疑”、“酒会”、“质蒋”、“释惑”、“放蒋”以及首位的《序幕》、《尾声》,几乎贯穿全程的单线叙述形式看似简单,已不耽误其每一场留下的足够的悬念,剧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十分鲜明的,《西安事变》用史诗的笔法以事件为中心,以剧情退进而塑造人物,紧密的场次安排构建戏剧有意识的冲突,在冲突中又凸显人物性格进而升华爱国主义的主题,整部戏,层次极为分明。

   开场的龙套舞戏打头暗示战争的背景继而引出文戏,于魁智扮演的张学良登场一身戎装扮相英气俊美,完全符合张少帅的气质,张学良究竟是“无知莽少”还是“热血铁汉”编剧在一层层的情节中拨云见雾。当他面对青年们痛陈山河失、国将亡的追问感到又羞又愤,当即表示一定会有所行动,他这一承诺是否只是敷衍亦或只是当个谏言的良臣,这为后面的剧情做下了悬念;此场简洁有力,直入主题,将“西安事变”的“事”起因交代清楚,也为下场的“变”作下铺垫。第二场“谋划”与第三场“惊疑”,是整剧的首轮核心场次,戏剧冲突的爆破点,此乃“变”,是《西安事变》真正的发生时刻,这两场的处理直接关系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与故事后续的发展。张学良向蒋介石“哭谏”未果,随之与杨虎城深夜密谋发动兵谏,此处有一个很隐蔽的情节,他是先言谏不通,而后才兵谏的,即先礼后兵,这一举动看出他并非情急时的莽撞之人,“先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不像历史上其他些个忠臣,不得志而郁郁寡欢的愚忠,而是有着自己的是非感和行动力,这不仅是他对青年们的承诺,更是自己审视适度的判断,大将风范尽起。

   另则,此处对他又有着别一番的心理刻画,当杨虎城打开天窗说亮话道出“看来只有真刀真枪捅破天”一语时,他首先是震惊犹豫的,他回头暗自搓手,来回不安踱步,且看演员此刻眼神亦是恰到好处的焦灼闪烁,于魁智的身段语言显示着张学良此刻内心的暗涌。片刻,张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扣押蒋介石,迫其联共抗日。他的行为顺理成章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与杨虎城的直冲形成刚刚好的对比。至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释惑”一场,张学良认为蒋介石已经同意“六项主张”决定放蒋与杨虎城不放蒋产生激烈争吵,经周恩来对形势合理的分析,张杨化解了分歧,也更坚定了张学良内心的决定——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牺牲小家,成全大家。第七场“放蒋”,张学良不顾杨虎城反对,当真要送蒋回南京,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去,生死未卜。恁时节,蒋介石为了自己领袖的尊严亦不会轻易罢休挟持一事。戏剧主题随着飞机的轰隆起飞得到升华,它就好比汉卿此刻高大的人格,他的命运扣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在张学良整个形象性格的塑造过程中,不仅仅靠剧情推动,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每一种表现手段都是在为刻画人物而服务,比如对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毕业歌》的运用即恰到好处,虽然颇有意外,而这种意外也仅限于对音乐的运用而不是情节的突兀,在锣鼓的铿锵中偶现学生们轻轻地吟唱,如一股涓涓细流,浸透张学良的心,似一颗子弹,卡在他的心间。这对他后来的一切行动都是一种无形的动力,看似柔,实则刚。

   该剧塑造的主要人物,即伟大的共产党领袖周恩来,作为剧中党的代表人物,他在《西安事变》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中间作用,他是将我党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作为一条线贯穿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出场主要集中在“酒会”、“质蒋”“释惑”即第四场、第五场和第六场,这是整剧的第二轮核心场,是《西安事变》“变”的后续。作为一个领导人,他的形象塑造尤为别具一格,当他初到西安时一段苍劲的唱段暗示着他这次来访肩上的责任以及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剧中着重刻画他的睿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与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对话情景中。,“酒会”一场中的处理极为巧妙,周恩来是到西安谈判的,在酒会中,面对报社、老叟、商人、外媒甚至故意刁难之人,他都巧舌如簧从容不迫,他的大气与淡定是远超剧中其他角色的。“质蒋”他与蒋氏夫妇见面时的不卑不亢,对曾经的校长一一列出其十多年来对共产党犯下的种种恶行,连第一夫人宋美龄都不得不叹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释惑”在劝解张杨二人的争吵时,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一缕月光洒进屋中照亮他的脸庞,望着窗外流星,周恩来告诉张杨,人的一生就应当像流星一样,发出它耀眼的光芒,纵然它是那么的短暂,可是它在黑夜中是那么明亮,指引着千千万万在黑暗中受苦受难的人民。戏剧的矛盾瞬即转化成主旨:个体的生命可以自由的选择,它可以化作普遍的价值意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一致抗日,保家卫国。他的戏份纵然不如张学良多,在全剧中,他却是最关键的人物。在对周恩来这一形象的塑造,创作人员匠心独运,周恩来是来使,他的戏要怎么演,开会不可能真的就在舞台上搭起会议桌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由着,便改成酒会的表现方式,既表达了戏的内容,又体现了美的舞台样式。在一句句京白对答中将周恩来把握全局的形象表达地淋漓尽致,体现出共产党人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他在剧中起着为《西安事变》“善后”的作用,也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人物。

   剧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他与张学良的形象始终相辅相成并肩作战而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京剧演员胡滨扮演的杨虎城也是该剧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相比张学良的形象更突出的是他的冲劲,他没有像张学良那样心思涌动,也绝非莽撞汉,他首先提出“捉蒋”就足够塑造出真男儿的形象,在他反对放蒋回南京,体现了他对形势的判断亦十分精准,他了解蒋的性格,对蒋没有报一丝幻想,由“捉蒋”、“杀蒋”、“不放蒋”一系列事件中,相对张学良的刚柔并济,杨更显老成果断。在强烈反对张学良送蒋回南京时,他是那样着急担忧,忧心着好兄弟、好战友的未知旅途。在这一场中,杨虎城与张学良的两次拥抱让观众将心比心,不忍张离去,胡滨扮演的杨虎城抬脚走一个圆场,双手在锣鼓中颤抖着,眼含热泪地问张学良是否“劝不住”,张学良面对挚友的期盼,推手低首答“劝不住”真真让人揪心的一幕。张杨二人的情谊凸显无疑。

   此剧对蒋介石形象的刻画也尤为有趣,他的出场即非常坚决的不合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舞台另一侧杨虎城却拎着他仓皇中跑丢的一只鞋,无声的嘲讽从侧面给蒋介石这一人物奠定了基础,当他得知整件事情“幕后黑手”是共产党时又是非害怕自己落入共党手中,对于不合作态度有了初步的动摇。在“放蒋”一出中彻底将他的心思呈现在观众面前,宋夫人担心他会背信弃义对张学良不利,他反复强调此一时非彼一时,“悲剧的双方都是有道理的”此刻他暗喻,自己哪怕对张学良动手也是合理的,因为自己的领袖颜面在囚禁的十来天里早已无存,只怕不处罚张学良就不能再降住众人,自己这个领导从此不好当,包括登机时威胁张学良让他“永远三十六岁”,这些个真真的是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此处张学良佯装不懂,我更觉得这是他自己的精神所取,以下犯上,他始终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砍,不知是赎罪还是无畏,给观众内心留下了深深的惋惜。剧中宋夫人对于剧情的推动也起着推动作用,她的戏份不多,但也足够塑造出她在西安事变整个过程中发挥的外交作用,她勇敢成熟,前往西安会面周恩来,安抚蒋介石劝其稳妥处理,并且对“六项主张”做了口头担保,她是西安事变和平处理的促成者,也是双方阵营的一点红线,他曾批评蒋当初屡次不听汉卿意见以致良将被迫倒戈,在蒋被放出软禁时,她极力劝夫切不可做伤害汉卿之事,得知蒋不守信欲将惩处张学良,她当即拂袖而去,宋夫人的大局观是远胜过蒋的。在对于她的形象塑造让我最为相信她就是宋夫人的就是她对着蒋温柔的唤一声“达令”所有人都知道,宋美龄就是这么叫蒋介石的,只有她,舞台上那个对着蒋唤一声“达令”的人就是宋夫人。对这个形象的塑造稍显不足的地方就是过于强调宋夫人的贤仁大气,对她的本身的挖掘有所欠缺,宋夫人是一个敢于孤身前往险境,她的胆识与心机绝不仅仅体现在剧中所描述的“正义”之中,她在剧中应该更有公关的身份使她的形象更饱满。

   剧中其他次要角色也对舞台平添了几抹亮色,杨夫人宋葆贞以及张夫人赵四小姐在剧中为夫担忧的情感戏为整场戏灌注了不可少的柔情,正是这些柔情,使张杨二人的“兵谏”在痛快中增添了令人揪心的愁肠。戏剧的结构除了核心,也需要铺垫与润色,这些铺垫往往由次要人物来完成,达到每个角色不仅有戏份更有“戏”。《西安事变》以事件为中心,场次之间的环环相扣为笔画,一些人物短短的出场时间就可以给戏剧情景添砖加瓦,使得不同的角色发挥出自己不同的作用,自然是与创作团的反复琢磨分不开。

   整出《西安事变》的故事情节推动是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予以艺术加工润色,演员们的表现自是可圈可点,唱功表演皆是上乘,编剧导演用心良苦在很多细节皆能观之,如演员们的服装很有代入感,现代灯光科技的运用无论是写意的还是象征的它都是流动的与每个戏剧情景及其贴合,换句话说就是跟着演员走,上述人物形象塑造中周恩来开窗看流星就是很好的例子。整剧中除了主要人物们的表现以外更有一惊艳处,即“惊疑”中,一念情报的警卫,念一处情报便几步迂回走一处地方,这是整个表演中少见的虚拟体现,所谓戏曲,无论是剧情构造还是舞台表现,都需要经过相应的技术和技巧的加工处理, 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符号和表现手段,构造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整体,戏曲的艺术符号包括身段、唱念做打这些具体的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程式,近现代戏的表现不能没有程式,哪怕这些程式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去改革,如果缺少了程式美,戏曲就容易走进话剧加唱的尴尬境地。这种程式由演员据不同的人物情绪和不同的人物性格,创造性和艺术化地作排列组合,在舞台上呈现的状态就是线行的审美感受,让时空自由转化形成戏曲独有的流畅感,上述所提警卫在这一小段京白中,则表现地极为流畅自然。

   本剧中大部分的布景都是话剧布景手法的在现,这固然与现代戏的题材分不开,就拿整体感觉来说,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样板戏的感觉,戏曲可以有布景,而且这在现代戏中也日益凸显它的优势,如若不布景,很多表演放在现代题材是无法表现的,就本剧举例来说如没有“酒会”一场的布景,整个戏剧情景是很难完成的,对于周恩来同志角色的刻画必定不会如此顺畅。然而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们认为是可以继续改进的,如后台的和声,前面说过,一些近代的歌曲与京剧锣鼓点的相互融入会更利于人物的塑造。但是在某些极其少的唱段中突然增加了后台的和音,这种和声与川剧中的高腔帮腔是不同的,它并没有第一人称的代入感,也没有第三人称的评价,说不上是渲染还是强调作用,对我来说就有点出戏。

   现代戏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在摸索的领域,要在短短几个小时之间就叙述完一场大戏,在这中间对主要人物的戏剧情景以及心理描述都不能落下,自然而然的,场与场之间就会很紧凑,这种紧凑有时会产生一种误区,就是每一场戏都是戏曲冲突很紧张的高潮,换句话说就是“一片高潮”水平调的即视感,高声固然重要,场次之间的细雨着实也不应该忽略,这样的结果就是令本来真正戏剧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反倒显得松弛了,在对现代题材京剧艺术的追求中,我们更应该密切关注这些问题。

   戏剧不乏题材,历史剧如果仅仅谈历史,那是苍白的,可贵的是它如何体现当今的主旋律,任何题材得找到与当代的契合点与时代产生共鸣,爱骨肉同胞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永恒的主题,无疑,《西安事变》做到了。此次伟德网站官方创排的大戏《西安事变》,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代戏不断努力进取的实践成果。

                                         (作者:冯丹丹)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韦德体彩官网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         010-58519609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