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 / 媒体聚焦
信息来源:
写下这个题目,连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时尚,分明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鲜活无比的词汇,它和京剧这样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和京剧中专门扮演老年妇女形象的老旦行当是不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转念一想,因为这篇文章,我所要写的,是一个不同一般的优秀京剧人,一位将老旦人物演得艺术生气盎然,使人感到生命感与艺术浓度十足的中年老旦表演名家,一名在性格和行为上都多少与大多数京剧人相比,有些特立独行的袁慧琴。
一
袁慧琴的经历与她同辈的京剧人没什么两样;正是因为如此,她后来的艺术追求和不同他人的艺术理想才更引起我的兴趣。
也许是我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厮混久了,在领略和饱飨传统京剧精华,进而对传统更加敬重与赞叹之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又总是在心理上产生渴望当代京剧人,除了继承昔日艺术精髓之外,能在表演过程中更多具有自身的艺术生命和时代文化烙痕的强烈希许。因此,当我在袁慧琴的艺术实践中终于邂逅到自己的艺术渴望,便自然对她和她的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她为什么能不同凡俗又充满自信地迈步走自己的路,生发一探究竟的冲动。于是,我和袁慧琴便成为了交流起来很滔滔不绝的朋友。
还是先梳理一下我对她的感受。
袁慧琴与同辈京剧人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艺术上想法很多。有人开玩笑的说:大家都在向成功奔弛,袁慧琴似乎是独立大队。言外之意,袁慧琴的奋斗有些孤独与另类!我觉得这说得没错。但凡事都有表面与本质两层含义,以我理解,袁慧琴是有些艺术独行者的性格,这除了在艺术圈的根基深浅、人脉厚薄因素之外,我更感到她的独行,其本质的是她在艺术追求上的不同一般。的确,每次与她交流,袁慧琴总是把不满足现状与冲动着自己独特的理想目标结合起来。她有着太多的不满足,更有着许多用自己的努力与尝试去改变,去追求自己理想的规划与打算。多少年了,我也一直生活在这个圈子里,倾听过无数演员朋友谈自己的艺术打算与困惑。事实让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上成就高低,决定了演员艺术目标的高低;而在取得一定艺术成就的演员中,对艺术追求是否充满智慧与远见,又绝对决定着他们艺术上的发展方向和取得更大成就的速度。遗憾的是,经验证明,艺术上的成功者在走向更高的艺术目标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选择的智者!
袁慧琴的想法总是那么不安分和有些另类。应该说,她的艺术条件与环境,已经足以保证在京剧表演领域一个行当的霸主地位。从当前老旦的人才情况看,中年老旦袁慧琴首屈一指,后来者还都在赶超拼比的前进途中;从演唱造诣看,袁慧琴具有理想的师承关系、上乘的嗓音条件和最佳的艺术平台,总之,她已占有几乎所有的优势;从观众拥趸的程度上,袁慧琴也是得天独厚,不仅赢得京剧观众的追捧,而且随着她艺术活动多领域、社会化的特点,所拥有的观众队伍也呈现出人数多、领域广、年纪轻、素质高的特点。事实上,演员的观众队伍绝对标志着演员的艺术影响和魅力的大小;而更广阔与多层次,特别是现代人占有多数的观众群,又绝对会健康地影响演员艺术理想的确定,促进演员在艺术质量和品格上的提高与活力。正是袁慧琴的艺术,不仅形成凝聚了其特有的观众群体,她这些艺术上的知音,又影响了袁慧琴艺术追求的不同一般。从一定意义上说,袁慧琴之所以有今天鲜明的艺术特点、浓郁的时代气息、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她性格特点、艺术理想与观众群体的特质是分不开的!
二
看袁慧琴的老旦戏,每每给人一种豪迈与精致相融合,矍铄与苍劲为一体的强烈感染。这种效果,在能让我们饱飨欣赏习惯中对京剧老旦艺术独特神韵和滋味的享受同时,更能带来许多与旧有欣赏习惯不很相似的新鲜品貌与丰富内蕴。我想,这恰恰是袁慧琴吸引广大观众的重要原因。
我感到,女性演员表演老旦,从根本上面临着同历史上男性演员创造的老旦演唱传统之间很大的不协调。男性老旦,无论如何向女性行为和生理特点靠拢,都是不可能像生活中的老年女性一样的;这一现象的益处是,不像的同时反而成就了这一行当表现方法上的写意与个性,但也为今天女性演员制造了很大的难题。近60年来,女性演员成为老旦主力后,尽管没了性别差距,但在艺术性上却始终是迈进在寻求变化,并对继承发展传统老旦表演菁华找到完美结合的探索中。袁慧琴就是这支探索队伍中的一员执著跋涉与成就出色者:因为她可贵在很好地找到了无论声音造型,还是舞台气质形象,既符合老旦传统,又适应自身特点的一些新的剧目,并在其中以美与真情感染了大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与好评,形成了自己的老旦表演品格。
袁慧琴的舞台气质将朴实与神采融合得非常天衣无缝,升华出一种厚重苍迈与雅致清新于一体的艺术效果,这就使得她的老旦表演在形象上既有行当所需的年龄特征,又有她从自身气质中流露出的富有生气的“精气神儿”,从而很鲜明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少了过火与缺乏艺术美的衰气、暮气,多了些许老当益壮的人物和精神恢弘的角色应有的矍铄、成熟、健朗的生气、豪气、神气。这在她演出的姜桂枝、李奶奶、佘太君等人物身上显现得尤为鲜明与强烈。她塑造的与丈夫少小恩爱,但半生离别的姜桂枝,绝不像一些平庸的演出那样,仅凭着大段的歌唱招徕彩声,而湮灭了人物本身沧桑岁月与情感失缺形成的性格命运所带来的感染力。她的《对花枪》,高明就高明在不但能歌而动听,更能演而传神,能使我们通过她的舞台塑造,结识一位真切鲜明,有着独特命运和情感挫折,充满血肉感的巾帼女性。那人物因为失去夫妻之爱而表现出的慈爱,因为自尊而难掩的刚烈,因为善良而显现的宽宏,都在袁慧琴深情传神的歌唱与表演中,栩栩如生地成为观众可亲可感的舞台形象。仅此一点,足可感受袁慧琴的艺术追求和实力了。
有着很好的条件,又善于运用声音的形象与歌唱技巧,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以韵味怡心沁脾于观众,使人一聆难忘,则是袁慧琴极有优势和个性的引人魅力。她的嗓音条件,宽亮饱满,足以唱出老旦需要的婉转恢弘、苍劲醇厚,更可贵在能于歌中融入情感,在唱中显现匠心,在韵中传达内涵,使得演唱绝不是为歌而歌,缺少生命感的单纯音律,也不是因循前人,迷失自我的循规蹈矩、削足适履,而是充分立足传统,同时饱凝情感,张扬个性的时代之声,是新一代老旦艺术家求索耕耘的创造之曲,是一位充满感性和才情的京剧歌唱者心灵的外化与情感的声音造型。因此,她尽管演出前辈创造的经典,仍能焕发出站在前人创造基础上的独特感染力。她在《红灯记》中扮演的李奶奶,且不说“痛说革命家史”那唱、念浓烈的经典段落,就是李奶奶出场时伴随着舞台灯光渐亮吟唱中“打渔的人”两句并不上板的[摇板],竟然在歌唱的力度和气度,以及脸与眼的情态中,就能让观众留下鲜明的人物印象,并被演唱者深深吸引,难能可贵。
三
袁慧琴的最新艺术高峰,无疑体现在她不久前创作演出的《曙色紫禁城》上。
看过演出,我深深感到:在这出戏中,袁慧琴的艺术追寻,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角色归宿;袁慧琴多年朦胧追求的京剧表演境界,终于得以在慈禧这样一个复杂又鲜活的甚至有些另类的人物身上生根开花。
这个慈禧不寻常!
不寻常在于,这个戏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清末国运衰微的时代,掌管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女当权者慈禧,于风雨飘摇中,在家国命运与个人情感上的双重抉择。无疑,此戏是一出严肃的历史剧;但它最打动人之处,却在于将历史的发展规律与沉重行进,通过同样是女性的剧作者手中之笔,极为细腻地开掘、展示出慈禧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中国社会必然前行和皇权体制的走向末路,活画出了慈禧那与封建大厦即将“哗喇喇”倾覆,同样必然走向泯灭的人物心灵衰亡。整个戏,不仅在题材开掘中不同于一般的新编京剧,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更是与写意性、程式化的京剧传统人物差别极大,运用的许多细腻、性格化的情节、语言、唱段与细节,达到了深刻体现人物性格和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丰富情感的效果,创造出不少令人击节称妙或沉醉其中的精彩段落。
不寻常更在于袁慧琴的人物创造。她塑造的慈禧将帝王的气质与人物特殊时节的精神特点巧妙结合,同时,运用京剧老旦行当表演做人物塑造的基础,采用多种表现方法,立足开掘慈禧政治人物的沉稳,危机之中的沉重,追忆情感的沉酽,以及面对德龄带来的外部新鲜空气,复杂、真实而又无奈的怅惘,这一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有人说,这出戏中京剧和老旦行当的色彩似乎不是特别浓郁,而我恰恰感觉相反。我感到,这出戏中袁慧琴的表演,正是非常本质地传达了当代京剧所要发扬的艺术精神。它的形,尽管没有传统老旦的那种程式化的佝胸塌背,行动坐卧也不似那般步履蹒跚,但它的神,或者说在本质上,却用京剧艺术的表演规律和行当表演的升华,演绎了一个年龄和身份感都十分生动、具像的老年妇女统治者,面对袭来的风雨,尽管应对强硬,但骨子和命运则茫然无力,一步步无可奈何花落去,走向末路的情感和生命的活剧。这种艺术上的生动,是袁慧琴通过精湛的演技来诠释的。关于这出戏,因为它的成功,而成为近来京剧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和人们踊跃评说的话题,艺术评论也多的很,得失不须我在这里展开;但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这出戏是袁慧琴艺术理想的放飞,同时更是对她艺术功力与素质的苛刻检验。无疑,袁慧琴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
我想,《曙色紫禁城》肯定是当前京剧新剧目中不会瞬间被人遗忘的成功作品,更会是标志着袁慧琴艺术水准,承载着她京剧表演理想追求与老旦表演特色的珍贵成果。从这个结果上看,无论是从最早发现剧本立志搬上舞台的自信与决绝,还是去请何冀平女士改编剧本的执著,以至后来排演和演出后付出的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苦涩,有了长安大戏院一连三天的满座,有了那么多各界朋友的兴趣与肯定,袁慧琴一定会饱含感念地满足与陶醉了……
(作者:崔伟)